原標題:論文買賣需求大,賣方服務“一條龍”——
破“五唯”能否剎住學術交易之風
高校的師生都要面臨論文的考察。但你能想象,對於有些人來説,發一篇論文,可以像網購一樣輕鬆嗎?
在論文買賣的流程中,買方只需要交錢,賣方代寫代發“一條龍”服務。如此“簡單”的操作背後,知識生產活動已經超越本應有的邊界。
論文買賣市場需求旺盛,博士生為求職買SCI論文
在高校運行的種種標準中,論文是“硬通貨”之一。事關職稱晉升、評優評先,有的還是入門任教的基本門檻。
2010年年初,媒體刊發一則報道,披露武漢大學瀋陽研究團隊的調查發現:我國買賣論文2009年產值高達10億元人民幣。
10年後,論文買賣情況如何?記者輾轉聯繫上了一位當事人。
劉勁,碩士研究生畢業後,在南方一所職業學校任教。現在,他和朋友正攻讀海外一所高校的博士學位。因為疫情原因,大部分時間在上網課。
關於讀博的目的,劉勁直截了當:衝出重圍,到一個三本或者是好的二本學校任教。在讀博的“四年規劃”裏,最關鍵的一環是“發SCI論文”。
按照劉勁的説法,憑藉博士學位,再加上SCI論文的優勢,在一般本科院校求職不成問題,運氣好的話,還可以獲得一筆可觀的“安家費”。在他的盤算中,這筆投資是“划算的”。
2020年年初,“經過長時間考察”後,劉勁和朋友決定買一篇SCI論文。兩人合寫,分別為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。他們打算買的是“四區論文”(注:期刊按照影響因子高低依次排序,此為SCI中最低區域),“全程一個月代寫代發,前前後後一共花39000元就可以搞定。”
在和朋友分別交了5000元,一共1萬元訂金的兩個月後,劉勁收到了一份期刊的用稿通知,“不過,正式出刊還要等半年。”
但是,現實很快發生了變化。
2020年,科技部印發了《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“唯論文”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(試行)》,教育部印發了《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“唯論文”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》。兩部委對SCI論文相關指標的使用提出了要求,“評價重點是論文的創新水平和科學價值,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直接判斷依據”。
劉勁發現,“算盤好像打錯了。”一些高校改變了論文評價標準,不再將SCI論文與教師招聘硬性掛鈎,“四區的SCI論文好像已經沒有優勢了。”原本打算再發一篇SCI的劉勁告訴朋友,“還是算了”。因為已經收到的第一篇論文的錄用通知,他們只得“硬着頭皮付尾款”。
那高分區的論文能買嗎?一位高校教師透露,期刊影響因子越高的論文越貴,“一區的論文叫價高達10萬元以上。這種情況雖少,但並非沒有。”
要價2000元代寫本科論文:“改到你滿意為止”
除了評聘職稱、完成科研任務過程中存在買賣論文,這股“歪風”也開始在碩士和本科學段中蔓延。
記者在一個擁有近500名學生的微信羣裏詢問:“是否有人可以代寫本科論文?”
不到一分鐘,一個名叫李彬,備註為新疆某大學碩士研究生的人,加上了記者微信。“如果是新聞傳播或者經濟學本科論文,我可以來。”
在瞭解論文大致方向後,李彬表示:“我這個學期剛好有一個專題做的就是這個”。言下之意,他的課程論文可以“改一改”,賣給記者。
為了打消記者的“顧慮”,李彬向記者展示自己的豐富經驗,他此前還接過經濟學本科論文代寫,因為他本科學經濟,研究生學的是新聞傳播。
在費用方面,他補充説,如果加上開題的內容,要價2000元。不過,他一再強調“包修改”,“會根據導師提供的修改意見,改到你滿意為止”。
此外,李彬還透露一些網店論文買賣的“套路”,勸記者小心“買論文上當”:“網上的代寫要便宜些,大概1300元左右。他們會找一篇論文,翻譯成小語種,再翻譯回中文,直接發給你。這樣的論文,雖然看上去是原創,但是語句不通順。如果讓他們修改,需要再加錢。”
為了印證這種説法,他隨後給記者發來一張截圖,有“客户”抱怨網店的論文代寫業務,“改一次,還要花一次錢。”
記者問由他代寫論文,會不會有被查出來的風險?李彬痛快地回答:“你不説我不説,誰能知道?”不過他也提醒,“在交論文和答辯前,你要提前看一下論文,不然你答辯回答不上來,我可沒辦法。”
·凡註明來源為“海口網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、音視頻、美術設計等作品,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。未經本網書面授權,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、轉載或建立鏡像。
·凡註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,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